一、引言
产业融合加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促使了物流产业中不同物流组织形态的出现[1],伴随着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复杂性和整体性的不断提高,这些物流组织以终端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为起点,形成互为供需关系的服务流程[2],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这种不同物流组织相互配合以客户需求为起点的多级供需关系就构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L0gistiCsServiCeSupplyChain,LSSC)。实践中LSSC的基本运作结构表现为"物流服务能力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终端物流服务需求方"[3],作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供应链,LSSC正逐步引起服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
供应链委托代理问题是供应链协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实质是采用博弈论的数学方法,基于委托代理的理论框架,研究供应链的收益分享问题,最终达到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实现供应链协调的目的[4]。Basu研究了供应链中产品生产商和批发商的委托代理关系,针对批发商的道德风险问题设计了有效的线性激励机制,并证明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其成果主要贡献是将委托代理纳入到供应链协调研究的框架中,证明了可以通过委托代理激励机制达到供应链的协调,拓展了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思路[5]。Lau和Zh0u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在信息完全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研究了两级供应链中零售商风险成本、供应商激励成本和总代理成本的变化及其对供应链最大收益的影响[6]。Haay针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承诺的激励机制,通过该机制的设计推进了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和相互协作,从而提高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信任,增加了供应链的整体收益[7]。黄小原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中的商业信用激励问题,发现了制造商的商业信用激励随着零售商风险规避度变化的特点[8]。曹柬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针对一个同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两级供应链,对比研究了离散型不对称信息和连续型不对称信息下的线性激励模型,并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不同参数变化对供应商收益的影响[9]。白少布针对由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建立了收益权控制意义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不同信息结构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及其控制权范围[10]。上述研究主要是基于单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从不同信息结构、激励和代理成本、收益控制权分配等角度分析了供应链的激励问题,而实际供应链运作中,很多情况下,代理人需要完成多项任务,或者即使是单一任务也会涉及多个维度,此时,部分单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方式不再有效[11]。因此,对于供应链中多任务委托代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田盈等研究了不同代理任务之间存在可替代性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对不同任务之间的相对激励强度进行了静态对比分析[12J。关启亮,孙宝风等以闭环供应链为背景,将物流任务分为正向物流任务和逆向物流任务,建立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激励契约中最优激励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13,14]。陈伟等研究了零售商多任务参与下的委托代理问题,提出了制造商的"最优门槛激励契约",并进一步给出了激励条件[15]。上述供应链领域的多任务委托代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对于不同任务投入结果的差异性、任务间投入成本之间的关联特性及其对整体激励机制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讨论,实践中多委托任务之间存在的这些具体特点往往对激励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导致整体供应链绩效的降低。本文将结合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实践,建立多物流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并针对多物流任务之间的具体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对类似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