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废弃物再利用的关联供应链合作决策模型
不同于传统的单链式绿色供应链,关联供应链是一种基于生产性废弃物再利用的多供应链间合作模式。本文建立了关联供应链两核心生产商之间的非合作独立决策模型和完全合作联合决策模型,给出了废弃物再利用可能存在的各种供求情形的定量化条件,以及在各种供求条件下两核心生产商的主产品产量及价格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当废弃物供远小于求时,上下游供应链合作的产量及利润空间为零;当废弃物供远大于求时,下游供应链合作的产量空间最大,合作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当废弃物供求相对平衡时,上游供应链合作的产量空间最大,关联供应链可以获得最大的合作利润。
-
单生产商多销售商多生产阶段协同订货模型
在一般的单生产商-多销售商联合生产库存模型中均做如下假定:策略周期内生产商只生产一次;不同销售商的订货次数和订货间隔相同。放松了上述的假定,建立了生产商-销售商的“多生产阶段-协同订货”模型。首先,把多个销售商的不同订货策略转化成一个虚拟销售商的订货策略。然后,把虚拟销售商的订货对应到生产商的不同“生产阶段”,对每个“生产阶段”应用单生产商单销售商的库存-时间图对系统整体的库存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多生产阶段-协同订货”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启发式算法。最后,用实例证实了该模型所得到的最优平均总费用优于已有的此类模型。
-
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的互动性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
该文主要选用反映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与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货物周转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江苏省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其次,江苏省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定量关系;再次,江苏省经济结构与物流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与制约。最后提出了江苏省经济与物流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SDN企业实施MC的逆向物流成本控制模型研究
在建设循环经济政策导引下,企业通过构建逆向物流网络来实现循环经济。从信息资源、节点管理、成本控制等角度,分析了SDN企业实施MC逆向物流特征,在分析影响逆向物流成本的复杂因素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逆向物流成本控制模型,通过算例,说明了SDN企业比SC企业在实施MC的逆向物流成本小。
-
农业物流园服务能力的区域差异性与模式选择
本研究选取湖北省为样本,从内生能力和持续服务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物流园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SPSS14.0软件为分析工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17个市的农业物流园服务能力进行了分层评价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农业物流园服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规模能力,配套设施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政府支持能力;其次采用聚类分析法,根据农业物流园的服务能力水平,将湖北省17个市划分为五个区域,分析了农业物流园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农业物流园发展模式最优选择。
-
现代物流服务业自主创新的驱动力及模式选择
在中国物流服务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宏观背景下,本土物流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够有效突围,取得领先市场地位。物流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类型,自主创新活动的实施受到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的双重影响,其中内部驱动力包括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外部驱动力包括了技术轨道、制度轨道、服务专业轨道、社会轨道以及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应商、顾客等行为者。
-
基于模糊物元的中部六省物流能力评价
本文利用模糊物元的方法,在分析了9个相关指标基础上,得出了中部六省物流能力值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趋势,以期为提升中部地区的物流能力,加速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31个省市的经验证据
本文首先利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物流产业集聚状况,接着将区域空间相关性纳入到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并利用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在省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业集聚促进作用明显;政府干预程度在初期对物流业集聚有显著负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效应逐渐减弱;FDI对物流业集聚的作用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市场化进程对物流业集聚存在负影响;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业集聚影响并不显著。
-
第五代物联网港口设想与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展望
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实现人与人的沟通,物联网是将物品连到网上,使物体能够“说话”,从而实现物与物沟通,人与物沟通,以人为本,掌控物流。借助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通过将物品进行标识,实时监控物品的运载情况,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全程信息化。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并对现有供应链上企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港口作为供应链上一个重要的运输枢纽结点,信息化管理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
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化分析 ——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
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及其演化过程,有助于加快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本论文以中国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将物流企业细分为4种类别,即平台型物流企业、通用型物流企业、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然后分析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并将物流企业发展分成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再生期四个阶段,详细地探讨了中国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演化过程。
-
零售商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系统框架与系统实现
供应链管理是国际上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企业供应链在运作中, 形成了以制造商为核心的生产供应链和以零售商为核心的消费供应链. 本文针对中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个零售商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框架—FROM–SCM模型, 并基于TEI@I方法论对FROM–SCM中的商品需求预测、定价与折扣、以及订货策略等关键问题提出改进的模型及实现方法. 通过在企业中实际应用FROM–SCM模型, 表明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型可以很好地整合优化企业的外部资源, 大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
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研究现状及若干关键问题
合理的区域物流网络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立足于物流“轴—辐”网络结构,深入分析了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物流网络规划“中心扩展”和“中心吸附”的研究思路,以及将数学优化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GIS)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而指出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研究中,区域尺度范围确定与划分、企业物流运营网络规划、区域跨界物流整合与优化、区域物流波及效应与摄动效应、区域物流网络动态演化机理及动力机制等,今后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
BP神经网络及其在供应商选择评价中的应用
论文首先构建了一套由质量、成本、服务、柔性、可靠性、管理水平、研究与发展能力这7个一级指标和交货柔性、协调能力、信息化水平等2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诸多的评价方法中,唯有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独特的非线性适应性信息处理能力,据此论文以此为工具,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
多车次同时集散货物路线问题研究
研究了配送车辆数和车辆工作时间有限的多车次同时集散货物路线问题,以车辆数和运输里程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多目标模型,提出了允许不可行解的禁忌搜索法。该方法能同时解决路线安排和路线分配的问题,其中路线安排采用了4种邻域搜索方法和重起策略,路线分配采用了初次分配和二次调整策略。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找到满意解;且采用多车次安排路线比单车次安排路线更加经济合理。
-
供应商能力有约束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
研究了一种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用于多资源模型的供应商选择问题,并将供应商选择过程分为2个阶段。首先用熵系数模型确定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利用TOPSIS模型排定方案优劣次序;然后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采购数量在入选供应商之间的分配;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有效。
-
我国省域物流作业的CO2排放量测评及其低碳化对策研究
本文首先给出了省域物流作业CO2排放量测量模型,测算了不同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及排放系数;接着,以物流作业直接能耗法来核算我国各省域2008年物流作业的CO2排放指标,包括各省域的CO2排放量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省域之间物流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CO2排放量中东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西部省域,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西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中东部省域;最后,根据物流作业的特点,分别从发展低碳运输、探索物流作业的技术性减碳方法、实行精细化物流作业管理、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低碳物流作业标准与打造低碳物流示范企业等五个主要的方面来阐述我国物流作业的低碳化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