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2.69亿元,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9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18亿元,外贸自营出口62.45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1.28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1.3万标箱,形成了以宁波港区、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组成的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综合港区,逐步构建了以重化、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临港大工业体系,交通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信息系统水平处于同等城市前茅。而且企业微观层面上已经意识到了内部物流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潜力,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顺应“入世”后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全面提升我市经济运行质量,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目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的精神,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波市“十五”交通发展专项规划》和《宁波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报告期限为2002-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施。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宁波市整个市域范围,重点为市区,包括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及鄞州区。
一、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营造环境”的发展原则,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通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不断增强产业和环境的竞争力。
总体思路:根据“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按照《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国入世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以国际物流为重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逐步建立起以港口为龙头的国际物流体系;以物流园区为依托、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物流配送、转运体系;以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为重点的物流支撑体系。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和浙江省的主要综合物流中心。
工作原则:一是坚持政府推动、开放拉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在现代物流的推动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外引内联,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的市场主体。二是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按照“富规划、穷开发”的思路,有序地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三是坚持“不求所留、但求所流”的原则。一方面,加快推进我市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大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提高我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水平。四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充分利用我市港口资源的优势,注重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功能培育。
二、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发展目标:
依托港口、开发区和保税区;以国际物流为重点,区域物流和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以港口运输为主体,兼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其它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建设物流园区,努力保持物流业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市GDP增幅;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多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做到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和用户满意,将我市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南翼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和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
1、努力增强以港口为中心,公路、铁路、内河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物流集疏运能力。
(1)逐步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宁波港的开发步伐,增强宁波港的国际地位。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攻方向,开发穿山、大榭和梅山深水岸线,优化港口布局,增强港口的揽货体系,强化港口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力争至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TEU;至2010年达到600万TEU,至2020年达到1200万TEU。
(2)构筑完善的公路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往南温州、西南金华方向的高速公路及杭州湾大通道,形成完善的公路运输网络;并加快建设我市公路主枢纽和货运场站;规划至2005年货物运输量达到1.08亿吨,至2010年达到1.4~1.5亿吨,至2020年达到2.59~2.66亿吨。
(3)提升现有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往南温州、西南金华方向的铁路及杭州湾铁路大桥,以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充分发挥铁路中长距离的运输优势,进一步拓展港口腹地;规划铁路货运到发量2005年达到0.29亿吨,2010年达到0.44~0.46亿吨,2020年达到0.63~0.64亿吨。
(4)加强水运的集疏能力:加快建设主干航道—杭甬运河,在全面开通杭甬运河的基础上,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内河港口群,增加内河港口群的泊位数与通过能力;规划货运量至2005年达到0.23亿吨,至2010年达到0.33~0.35亿吨,至2020年达到0.68~0.70亿吨的运输规模。
(5)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在完成栎社机场扩建工程的基础上,努力拓展航空货运代理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航空货运业务。规划航空货物进出港量至2005年达到2.39万吨,至2010年达到3.6~4.0万吨,至2020年达到7.9~8.22万吨。
2、适时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时效性货运运输通道及市域配送道路体系。
(1)适时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以北仑港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镇海港区、铁路货场、杭州湾南岸等为重点区域,建设以集装箱、液体化工产品、原油、矿石为特色的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大对现有塑料、建材、食品、轻纺、水产等大型专业市场的重组和改造,构造各具特色的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为物流资源整合提供有效载体;规划园区建设规模和年处理第三方物流能力2005年分别为103公顷和2110万吨,2010年分别为138公顷和3170万吨,2020年分别为223公顷和5780万吨。
(2)构筑时效性货运通道运输网络:规划到“十五”末,通过该网络。直接沟通全省范围的联系,并通过与对外交通设施的结合,达到与长江中上游省份以及内陆省份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
(3)建立满足快速、准时、多样化的市域配送道路体系:建立涵盖整个宁波市域的城市配送体系,服务于城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及居民的生活消费;并争取在“十五”末能够实现老三区内货物的一小时配送,北仑区、镇海区以及其它县市的当天配送目标。
3、构筑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的发展。
建立以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钥安全体系、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物物流网、加工贸易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降低使用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本。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经营网络化。
4、培育和壮大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物流,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降低物流成本。
(1)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加以扶持和培育,打破条块分割和垄断,鼓励强强联合,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型物流企业。
(2)依据我市产业特点,积极发展专业物流:以纺织业、服装及其纤维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塑料及金属制品业等为重点,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对这些行业的专业市场,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加以重组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
(3)逐步降低物流成本: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平均17%左右的物流成本比重来看,较欧美、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力争通过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规划到2005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1到2个百分点;到2010年再下降2个百分点,达到或超过新加坡及台湾、香港地区目前的水平;到202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接近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实施步骤:
1、2002~2005年,近期阶段
构筑我市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框架。重点建设北仑主物流园区、江东物流园区,形成企业进驻规模;以港口和物流园区为依托,建设萧甬复线、甬台温铁路等一批消除交通瓶径的项目;规划、建设沿海国道主干线、甬金高速公路等时效性运输通道;初步建立完整的现代物流企业协作群体和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并形成一到两个具有一定资格的拳头型物流企业;建设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宁波市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初步构筑宁波市物流信息平台;初步确立区域核心港的地位;在“十五”期末,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00万TEU。
2、2006~2010年,中期阶段
以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为特征的技术保障体系基本得到完善;以支持电子商务、高新技术产业、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国内、国外物流企业并驾齐驱。在提升北仑主物流园区和江东物流园区的同时,全面推进其它物流园区的建设,形成企业进驻规模。物流经营服务网络得到极大拓展,物流产业良性循环,形成依托浙江省纵深腹地、面向国际的全球物流经营服务网络。并依托宁波港的优势,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及浙江省综合物流中心城市的地位。
3、2011~2020年,远期阶段
我市物流系统得到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基本实现物流现代化。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和用户满意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确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15%以上。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物流产业成为我市的引领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以港口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1、加快港口的开发开放步伐。在搞好现有集装箱码头建设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穿山半岛、大榭岛、梅山岛和象山港深水岸线的开发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增强港口的揽货体系,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港口的开发建设要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鼓励国外著名工商实业界、金融巨头和船公司参与港口的建设、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宁波港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TEU;2010年达到500万TEU。
2、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的运作效率。要以上海作为港口经营管理的参照系,按照“成本不高于上海、效率不低于上海”作为港口物流的目标,完善功能,提高效率。宁波港首先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综合国际物流中心、商务中心和后勤保障服务中心,既要在集装箱的国际中转、装卸、仓储等方面,搞好包装、加工分拨、仓储保管、货物挑选、配送等增值服务,提高港口的竞争能力;又要促使集装箱运输“升级换代”,引导船公司由单一的海上运输延伸到陆上运输的各个环节,满足货主越来越高的运输要求。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各种信息收集、发布、EDI的信息交换、其它管理软件的开发等,提升港口的物流管理水平。
3、大力开展多式联运。港口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以港口为中心的多式联运业的发展。这是实现港口国际物流业从传统的“港到港”向“门对门”服务的关键。要积极发展公路运输,建立安全、舒适、快捷、有序的客运系统,加快建设公路主枢纽场站,形成与我市综合集疏运网络相适应、与港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公路主枢纽系统,争取成为华东地区的集散中心,力争2005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达到8811万吨以上。货物周转量达到57亿吨公里。提升现有铁路运输能力,积极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到2005年铁路货物发送量争取达到892万吨以上。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实行港口、航空的联动发展;努力拓展航空货运代理服务的功能;积极发展航空货运业务。力争到2005年实现航空货物进出港量3.5万吨以上。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内河水运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在全面开通杭甬运河的基础上,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内河港口群。
4、切实推进港区联动。港口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开发区、保税区和临港工业区的开发为依托,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港区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宁波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在面对我国加入WTO,国家对部分进口产品的关税在该区域仍然有一个缓冲期和保护期,充分利用保税区政策,对港区吸引货源,开展物流的储存分拨、配送及流通加工一系列增值服务十分有利。力争在更深层次上联动合作开发,向按国际惯例运作的自由贸易港区迈进。
(二)以物流园区建设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加快培育优质、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转运体系。
1、建立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物流园区,既能够促进物流设施的集中建设和布局,促使集约化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也可以避免物流发展对城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按照经济合理性、环境合理性和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着眼于大市全局,高起点规划布局和加快启动一批符合各自功能特点的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具有高时效性的货运通道网络及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2、根据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我市物流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是:依托北仑港区、保税区和开发区,设立国际货运枢纽转运型的北仑物流主园区;依托宁波老市区,设立以市域配送为基本功能都市配送型的江东物流园区;依托镇海港区设立以国际货运枢纽型和时效性区域运送相结合的镇海液体化工物流园区;依托未来杭州湾大通道和慈溪、余姚、江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设立时效性区域配送和市域配送相结合的慈溪物流园区、庄桥物流园区;依托栎社机场和鄞州区经济的发展,设立时效性区域运送和市域配送型相结合的石石契 物流园区;依托“同三线”,设立时效性区域运送的宁海物流园区。如下表:
宁波市物流园区选址
园区名称 | 位置 | 功能定位 |
主物流园区 | 北仑区 | 国际货运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 |
庄桥物流园区 | 江北区 | 时效性区域运送物流园区、 市域配送型物流园区 |
江东物流园区 | 江东区 | 市域配送型物流园区 |
镇海物流园区 | 镇海区 | 国际货运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 时效性区域运送相结合的液体化工物流园区 |
石碶\物流园区 | 鄞州区石碶\镇 | 市域配送型和 国际货运枢纽型相结合的航空物流园区 |
慈溪物流园区 | 慈溪市杭州湾通道南岸 | 时效性区域运送物流园区、 市域配送型物流园区 |
宁海物流园区 | 宁海县 | 时效性区域运送物流园区 |
3、物流园区的建设坚持有序推进、分步骤展开,切实防止和避免物流园区建设中的重复布点、重复建设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十五”期间,重点要开发建设好北仑主物流园区和江东物流园区,构筑好时效性货运通道运输网络,建立起快速、准时、多样化的配送道路体系,构筑好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进驻企业的规模。力争在“十五”末形成以北仑港区、保税区、开发区等为重点区域,以集装箱、液体化工产品、矿石等为特色的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我市特色产品生产经营中的运用,加强对特色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与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区域配送,形成涵盖整个宁波市域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老三区内货物的1小时配送、其它各县市区当天配送的目标。
4、物流园区的建设走市场化的路子。开发的主体是企业,要运用经济的手段,加紧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要与我市特色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特色工业园区的信息化推进、传统物流业的转轨变型、企业物流的内部剥离结合起来,努力在现有资源的系统整合上下功夫。鼓励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形成优质、高效、便捷的配送、转运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搞好外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园区的正常运行。
(三)以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体系。
1、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支撑性的作用,要着力于构筑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集疏运网络和时效性货运通道运输网络,努力形成台州、温州及以远的往南方向物流走廊带;金华、衢州及以远的西南方向物流走廊带;绍兴、杭州及以远的西北方向物流走廊带;沿未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上海、苏南方向物流走廊带等四条内陆物流走廊带。
2、“十五”期间以开拓港口腹地、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为重点,加快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基本建成港口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及集疏运骨架网络,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交通枢纽中心。
——港口。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宁波港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原油码头和液体化工码头建设,使宁波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深水外港、全国大宗散货物资主要中转基地。
——铁路。在全面完成萧甬铁路复线改造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甬台温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十五”开工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东货场、陈华站等场站建设。
——公路。拓展对外干线通道。基本形成以宁波市区为中心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干线骨架网络。即:绕城高速公路(一环);杭州湾跨海公路大桥及连接线、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沿海国道主干线同三线宁波段、连接舟山半岛工程(五射)。
完善市域公路网络。加快建设沿海公路、高速公路连接线,全市全面形成1小时高速圈。
加快我市公路主枢纽场站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重点乡镇)”三级客货运输网络体系。
——水运。加快建设杭甬运河宁波段干线航道改造工程,全线达到四级航道标准。
——民航。完成栎社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达到“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80万人次,高峰小时1700人,年货邮吞吐量4.67万吨”的目标。
3、以建立起基本的物流信息系统初步框架为目标,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跟踪有关国际标准,引导企业使用国家标准,以物流基本核心功能的实现为基础,注重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参与,以提供基础及共享信息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以我市现有的物流信息项目为基础,注重新项目的技术含量。根据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步骤滚动开发。
----至2005年,争取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消除物流信息系统瓶颈,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物流业急需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场子系统,优先实现车辆与货物的跟踪服务,综合集成物流枢纽网络信息系统,以若干示范性工程,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搞好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与信息共享协议编制工程、电子数据交换(EDI)改造工程,营运货运车辆管理系统、货运车辆紧急求援系统、物流枢纽信息化工程、海关报关清关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综合物流信息中心一期工程、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工程、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商品综合信息系统、行业系统改造工程等。
----至2010年,建设和完善其它行业管理系统,实现我市物流信息系统总体功能要求,重点是搞好综合物流信息中心二期工程,建立起业务交易系统、宏观决策支撑子系统、综合信息发布系统等,进一步增强海关报关清关系统和完善行业系统改造工程,建立起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四、保障措施
发展现代物流是一个涉及面广,而且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扶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狠抓规划落实。在加强领导、注重协调、提高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本市现代物流的发展。市政府建立了以分管计划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的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我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政策支撑体系的研究和制订,重大物流项目的推进等。领导小组下辖办公室,设在市计委,主要负责牵头协调和综合管理工作。相关各委、局和县(市)、区政府根据本规划要求,制订具体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2、积极提供财政扶持
市计划主管和财政部门在年度政府投资计划中设立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一千万元,用于支持重点的物流园区、重点的物流企业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3、加强建设用地的扶持
市级物流园区的土地地价按工业、交通类项目用地地价适当下浮;非园区内现代物流企业所需土地地价按工业、交通类项目用地地价核定。
4、大力培育重点企业
积极实施“三个一批”的企业培育方案。一是引进一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物流企业、跨国经营集团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二是转型一批。对现在从事于物流领域的交通运输和商贸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优化整合现有的资源条件,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三是剥离培育培育一批。按照细化社会分工的要求,对适于进一步分工细化的企业内部物流要加快剥离;按照现代物流一体化治理结构的要求,对适于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工业企业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运用。
5、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
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的监管。各级政府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经营行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帮助解决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执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困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体系。
6、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各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物流企业要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组织应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切实做好有关咨询、研究、培训、服务等项工作。
7、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
开展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验收、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的普及工作,跟踪有关国际标准、按照国家定有标准,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备,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建立以物流信息分类编码和信息技术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保证物流信息平台在高效、统一、有序的环境下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