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目前,国际上普遍把现代物流称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及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国内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增加值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正不断显现。从我省情况来看,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与产成品销售“两头在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义更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现代物流业发展却相当滞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围覆盖全省各地区。规划物流结点重点选择交通枢纽城市、政治文化及经济中心、重要企业及工业园区所在地,主要是西宁市、海东地区、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规划年限为2005—2020年,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一、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省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
1、物流业增加值快速增长。2004年,依照全国平均水平测算的全省物流业增加值为43.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9%。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社会物流量不断扩大。2004年,全社会货运总量达6656万吨。目前,以西宁为枢纽,以公路铁路为主、航空为辅,辐射全省各地的运输网络已初具规模,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3、以城镇为依托的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目前,以西宁和格尔木为集散中心,多种所有制成分和多层次的生产、生活资料市场遍布城乡,各类企业参与和多种运输方式配合的大宗工业、生活物资流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2004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61.9亿元,购进总额55.8亿元;集贸市场321个,成交额达65.2亿元。
4、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发展。目前,省内一批传统物流企业开始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进行改造,积极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省外一些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我省拓展现代物流业务,带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促进了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体制、政策、技术、管理、人才等因素制约,我省物流社会化水平低,物流基础设施差,物流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现代物流业发展明显滞后。
1、缺乏统一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我省物流业行政管理分散,主管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相关物流系统各自规划建设,缺乏沟通协调,盲目、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无法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
2、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我省目前仍然没有正规的公用型公路货运站,运输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单一,设备简陋,基本处于封闭、自揽自运状态,管理水平低。铁路方面,运力不足的局面短期内仍然难以改观。
3、企业现代物流理念不足,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受“小而全,大而全”传统经营理念及模式的影响,我省企业仍然习惯于自办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阻碍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效率的提高。
4、专业物流人才缺乏,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物流业管理粗放,标准化、信息化进程缓慢,物流企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5年至2020年,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加以大力培育,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组织形式创新为支撑,以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重点建设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努力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省情,适度超前
现代物流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相适应,既要避免发展滞后,也不能脱离省情,贪大求快,盲目超前。要在科学把握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合理规划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及重点,合理引导、适度超前。
2、坚持区域协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从我省经济地理区位出发,综合考虑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协作关系及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所处地位,做好与相邻省区及全国相关物流区域的协调和衔接。要根据系统性要求,从促进全省现代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全面统筹、合理规划。要根据物流多种功能、多种组合方式的复杂性要求,从产业体系角度进行科学划分,分类指导,具体部署。
3、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及重点物流企业培育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选择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项目优先推进,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4、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遵循供求规律,实现物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府在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秩序及引导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力度,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将发展现代物流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实到企业层面,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微观实践主体,切实承担起各种物流功能,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5、坚持立足存量,整合资源,提高质量,扩大规模
依托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共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增加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积极向社会物流拓展,实现物流服务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提高社会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立足于存量资源的充分、合理运用,尽可能盘活、用好存量资产,通过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的空间整合、信息整合、功能整合,以少量投入带动存量资产的扩张优化,引导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实现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6、坚持以信息化引领物流现代化,促进现代物流业高效运转
物流产业现代化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信息流。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应用和开发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提高信息化程度,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产业,整合物流资源。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作用,促进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结合,保证现代物流高效通畅运转。
7、坚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支持环保型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提高运输工具效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合理规划现代物流业生产力布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05—2010年)
(1)为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初步建成不同运输方式、衔接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实现物流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基本融合,初步建成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训1000名物流专业人才;基本形成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现代物流业区域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全省建成3个物流园区、4个物流中心和一批配送中心,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协作、布局科学的区域物流格局。
(3)现代物流业微观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商业流通企业物流优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成长壮大,形成一批能满足物流市场需求、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4)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增强。物流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占GDP的比重达到13%,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2—3个百分点。
-
物流相关规划 | 十一五期间物流相关规划 | 十二五期间物流相关规划全国性物流相关政策 | 国务院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家税务总局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公安部 | 海关总署 | 交通部 | 财政部 | 商务部 | 国家邮政局 | 国家工信部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人大常务委员会 | 国家工商总局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保监会 | 农业部 | 民航总局 | 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 | 科技部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 中国人民银行 | 国土资源部 | 住房城乡建设部 | 铁路局 | 国家标准委地方性物流相关政策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物流政策解读与评论 | 2008年之前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物流经济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物流管理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物流技术与工程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采购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供应链管理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英文文献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2004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企业形象展示 | 2004年—2005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企业形象展示 | 2005年—2006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企业形象展示 | 2006年—2007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企业形象展示 | 2007年—2008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企业形象展示 | 2008年—2009年 | 综合报道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2009年-2010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2010年-2011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 | 2011年-2012年 | 综合报告 | 专题研究 | 资料汇编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 2007年 | 物流基础工作篇 | 物流综合篇 | 专业物流篇 | 2008年 | 物流政策篇 | 物流综合篇 | 专业物流篇 | 区域物流篇 | 基础工作篇 | 2009年 | 区域物流篇 | 物流管理篇 | 物流技术篇 | 物流综合篇 | 专业物流篇 | 2010年 | 物流综合篇 | 物流管理篇 | 专业物流篇 | 区域物流篇 | 2011年 | 物流综合篇 | 物流管理篇 | 专业物流篇 | 区域物流篇 | 物流技术篇 | 2012年 | 绿色物流与低碳物流研究 | 年度重点报告 | 区域物流规划和发展研究 | 物流配送模式创新和体系建设研究 | 物流企业战略与管理研究 | 2013年 | 重点课题篇 | 物流管理篇 | 物流经济篇 | 物流技术与工程篇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物流园区发展报告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 2007-2008 | 2008-2009 | 2009-2010中国采购发展报告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 | 物流设计篇 | 2010年度 | 2011年度 | 物流战略篇 | 2010年度 | 2011年度 | 物流运作篇 | 2010年度 | 2011年度 | 物流技术篇 | 2010年度 | 2011年度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 | 2013 | 产业物流信息化 |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 物流企业信息化 | 2012 | 2011 | 2010
青海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来源: 时间:2012/11/26 22:19:16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