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学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任豪祥
(二O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2021年12月,中国物流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吸收了一批热心中国物流学术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两年来,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为推动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助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过去两年学会主要工作回顾
两年来,在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下,在政产学研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学会在推动智库建设与服务政府、理论研究、产学研结合、品牌活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较好的完成了上次理事会的工作部署。
(一)发挥智库作用,服务政府决策
学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物流“急难愁盼”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学会开展了第十次营商环境调查,从财税环境、政务环境、通行环境等十个方面调研了物流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为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出了十条相关政策建议;围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学会先后赴南宁、贵港、烟台、海口等地,走访物流企业、高校和地方行业协会,调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就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和职业院校“双师型”博士联合培养向教育部提交政策建议。
此外,学会连续组织召开了五期现代物流智库论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实践性、创新性、前瞻性意见。学会主要领导受邀担任交通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有关项目的专家,参加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参加交通部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等;许多兼职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特约研究员和会员积极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理论研究质量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会持续开展论文、课题征集工作,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两年共收到论文2125篇,有931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44篇,三等奖428篇,优秀奖418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1篇;共收到研究课题结题报告785个,有472个课题获奖,其中一等奖15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419个;两年共立项教改教研课题803项,有413个课题获奖,其中一等奖75个、二等奖134个、三等奖204个。学会组织专家对重大、重点研究课题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指导和结题答辩,全程把控研究方向和质量。
(三)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基地建设
去年2月,学会根据《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稿)的要求,组织开展了第六届产学研基地复核和第七届第一批产学研基地评审工作,共有185个基地通过复核,45个申报单位通过评审,截至目前本届产学研基地数量已达230个。今年2月,学会召开了2023年(第十五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物流领域政产学研各界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院校、研究机构代表等近千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势、新理念、新案例。
(四)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自2002年创立以来,经过22年的努力,已经成为我国物流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本次学术年会我们组织了10多个专题论坛,邀请了1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国内外经济形势,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案例、新趋势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
此外竞赛影响力不断增强。由中国物流学会、日日顺供应链共同主办的日日顺创客训练营是行业首个大学生社群交互的创业创新共创平台,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今年3月启动的第八届训练营,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4所院校师生参营,其中有14所院校将训练营列为“国家级项目”。此外训练营还吸引了来自泰国、白俄罗斯和越南留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竞赛的国际化水平。训练营在今年4月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创业创新类竞赛榜单,成为榜单22个赛项之一,在学界、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我们还组织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供应链大赛,竞赛通过企业职工与院校师生同台竞技,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本届赛事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支参赛队5400多人参赛,规模再创新高。大赛得到中国移动、物产中大、中铁物贸、中交建、中建等头部企业及广大物流院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今年4月此项赛事也被纳入了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观察目录。
(五)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培训认证高质量发展
学会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物联物流管理1+X、物流师、采购师、供应链管理师项目持续创新,在国际互认、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考核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两年来共计组织从业人员及院校师生6.6万人参与培训认证,累计完成2万多个证书的国际互认,推动了中物联证书在全球标准互认联盟内的标准和学分的互认。今年我们与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IFPS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物流专业建设相关指标纳入全球标准(GS)认证体系,推动国内高校物流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
(六)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组织建设
两年来,学会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建设和业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会员队伍和专家队伍,强化自身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学会在册总人数达到1.4万人。学会秘书处每月定期编辑发送《会员通讯》《政策辑要》,学会期刊《物流研究》《中国流通经济》《供应链管理》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此外,学会不断完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等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近2万人,学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本次学术年会我们还将聘任新一批理事、常务理事,一批政治觉悟高、研究能力强、热爱物流事业的优秀人才,将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两年来,学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感谢各位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特约研究员的履职尽责,感谢广大会员的热情参与,感谢物流政产学研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二、现代物流研究的重点方向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围绕“中国物流首选智库”的目标和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学会要关注以下10个方面重大问题。
一是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
二是如何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和集成运作;
三是如何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供应链体系,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四是如何加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
五是如何完善超大特大城市物流设施网络,加强重点生活物资保障能力;
六是如何强化物流数字化科技赋能,加快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
七是如何健全绿色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绿色物流支撑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融合发展;
八是如何提高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
九是如何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提高冷链物流质量效率;
十是如何强化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安全和信息安全保护,提升战略物资、应急物流、国际供应链等保障水平。
以上都是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重点组织研究力量,结合实际,从产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视角开展研究,形成创新性、前瞻性研究成果。
三、下一步学会工作思路
下一步,学会要以物流强国和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指引,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和业界人士,围绕学会宗旨和工作职能,在继续做好各项延续工作的同时,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向开展工作。
一是推进理论研究创新。坚持需求引领,从行业发展实践中发掘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国内外物流领域相关热点选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与物流强国相适应、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术理论科研体系。以办好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不断提升《物流研究》《中国流通经济》《供应链管理》等学会期刊的办刊水平。
二是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把调查研究和学会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发挥学会专家智库力量,提出对策建议,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见效。
三是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坚持协同创新,发挥好学会枢纽作用和会员力量,依托学会产学研基地,搭建全国性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成果库、专家库和企业需求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建设。继续办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推动“日日顺创客训练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流比赛”“全国供应链大赛”和“中文+物流职业技能国际赛”等活动的创新、升级、扩容和国际化发展。
四是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配合教育部做好一流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等各项工作,探索物流产学研用融合实践的新路径;扎实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现场工程师、学分银行、物流职教本科等工作发展,推动物流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持续完善行业培训认证体系,推进培训与考核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
五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产教协同育人,积极推动国家级、省区市各级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政、行、企、校合作育人搭建平台,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创融汇重点课题的立项研究。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物流规则、标准的制定,做好行业标准、证书的国际互认和物流专业国际认证。继续开展英文论文、课题和论坛征集工作,吸引更多国际物流领军人才参与学会工作,提高品牌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七是完善学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会与有关组织和单位的联建共建,创新学会党建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会员队伍,完善会员服务体系,增加行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企业高管和青年会员比例,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归属感,建设有温度的会员之家;发挥理事、常务理事和兼职副会长的带动作用,办好学会各项品牌活动,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向中国物流学会秘书处反映。
谢谢大家!